卡爾 ( George Karl ) 在接過“夢五”的帥印時,還沒想到這竟是一次刻骨銘心的傷心之旅。當時,他們也是信誓旦旦,稱要為1998年的歐國盃雪恥, 因為在那屆歐國盃上,美國隊獲得的是銅牌。但是,隨著美國隊名單的確定,卡爾心里犯嘀咕了,因為他的麾下戰將中沒有高比拜仁 ( Kobe Bryant ), 也沒有奧尼爾 ( Shaq O’neal ) 等,很多大牌球星以種種借口拒絕加入國家隊出戰歐國盃。但是,12名球員都來自NBA,共有米拿 ( Reggie Miller )、 小奧尼爾 ( Jermaine O’neal ),戴維斯 ( Antonio Davis )、皮亞斯 ( Paul Pierce ) 等全明星球員。卡爾不是沒有想到過困難,但沒能想到會遇到摧毀性的困難。於是, 在僅僅集訓的兩周中,“夢五”便在印第安納波利斯擺好架勢迎戰各洲勁旅
小組賽“夢五”順風順水,以小組第一名進入復賽。從複賽起,“夢五”接連受挫,先後以80比87負於阿根延,78比81負於南斯拉夫而無緣四強。 再也打不起精神的“夢五”在爭奪第五名的比賽中,又以74比81不敵西班牙。不輸是不輸,一輸就輸個痛快,輸掉了美國隊在國際比賽中連勝58場的紀錄, 更輸掉了世界籃球霸主的尊嚴。
美國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來解釋“夢五”的慘敗,諸如:世界籃球與NBA之間的差距縮小了,大牌NBA球星缺陣啦,等等。然而,不容否認的是,“夢五”球員太過於單打獨, 他們太缺乏整體配合。這個整體配合不僅指進攻,也包括防守。同時,“夢五”還缺乏像南斯拉夫、阿根廷隊那種團隊奉獻精神。當然,還包括卡爾和他的麾下存在的“三不了解”: 不了解裁判吹法,不了解FIBA與NBA規則的不同,不了解自己的球員。NBA球員的個人防守能力個個不弱,但他們攻守聯防能力絕對不如歐美球隊。籃球場上畢竟是5個人的游戲。 由於這“三不了解”致使卡爾在比賽到形勢發生突變的,拿不出應變措施來。
有人說因為歐尼爾、高比、鄧肯、加歷治等名將不在陣中才會輸球。然而如果他們皆在陣中,情況就會不同嗎?連老美的球評也不免懷疑,曾經締造無數至尊神話的美國「夢幻籃球隊」, 今年夢幻隊的球員,一個個分開來看,仍都是箇中好手,但湊在一起,卻成為表現荒腔走板的雜牌軍。當務之急,除了必須加強團隊合作默契外,如何改變現今新生NBA球員的觀念也是必要, 否則「美夢破碎」的事件以後難保不會再度上演。
2002年世界男籃錦標賽
總教練 :佐治卡爾﹝George Karl﹞
後衛:威廉士﹝Jay Williams﹞、戴維斯﹝Baron Davis﹞、米拿﹝Andre Miller﹞、皮亞斯﹝Paul Pierce﹞、米拿﹝Reggie Miller﹞
前鋒:戴維斯﹝Antonio Davis﹞、布蘭特﹝Elton Brand﹞、馬利安﹝Shawn Marion﹞、芬利﹝Michael Finley﹞
中鋒:J 奧尼爾﹝Jernaine O’neal﹞、拿芬斯﹝Raef LaFrentz﹞
封面圖片取材自 USA Basketbal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