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 競爭對手

查里斯 巴克利 親述《前 費城 76ers / 鳳凰城太陽 / 侯斯頓火箭 球星

第一次接觸米高佐敦是在 1984 年的奧運選拔賽。那時他並非大家現時心目中的佐敦,至少他仍未獲得這麼多的 獎項。他只是和我一樣是一名讀大學的黃毛小子而已。但是,你已能察覺到他身上蘊藏著的競爭本質。即使是練 習,他也要成為勝利者。而我一向都充滿鬥心,在高中時已有的特質。所以,我在這方面能夠理解佐敦。

何時何處與佐敦競爭他都要取勝,無論是打籃球,打高 爾夫球或玩樸克,總之無論如何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要 爭勝,可想而知他是那麼喜愛競爭。

我覺得你必須要有這種爭勝的本質。這是我從未失去的, 相信也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,佐敦和我都是一樣。你想是 甚麼使他能有今日的成就,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冠軍?如果 你想處於頂峰,你在比賽中絕對需要這種特質。

魔術手莊遜擁有它,拉利布特擁有它,而米高佐敦也同樣擁有它,就是它一直推動著佐敦。要多次贏取 總冠軍,你必須要有無比的爭勝意慾和決心,而佐敦就是憑這堅毅不屈的鬥志贏得六個冠軍。正如我所 說,魔術手和布特都擁有它,但佐敦可將它發揮到另一個層次。

我想把我和米高連繫在一起的特質就是我們彼此均富競爭性。或者你會認為這樣會使我們敵對,但事實 卻非如此。我想魔術手和拉利布特都有相同的情況,他們皆非常好勝,故此才能互相敬重並成為好友, 這與我和佐敦的情況相同。

我和佐敦一樣想贏每一場比賽。洛杉機的教練迪夏里斯 ( Del Harris ) 曾對我說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說話 ( 在侯斯頓主場迎戰洛杉磯湖人的賽事後,那場賽事經過兩次加時,結果湖人以 113 比 103 戰勝火箭 ), 他說:「你使我的球隊加時勝出。」我問:「這是甚麼意思?」他說:「你嘗試用強烈的意志去令你的球 隊取勝,我們感染到這點並利用它來推動我們自己的鬥志。」

我知道自己在狀態時,可以對自己說:「我們不會輸掉這場比賽。」我會想:「球場上只有一個球,所以如 果我能抓下所有的籃板球,我們便會贏得比賽。」我在最佳狀態時的確能夠做到。但佐敦卻不同,他可以一 直保持在這種狀態。他在整個籃球生涯中都做得到。當你坐在家中看他比賽時,你心想:「他媽的,佐敦將 不會容許球隊輸掉這場比賽。」接著你便看到佐敦大顥神通帶領公牛隊迎頭趕上。一年中我大約看過這種情 況發生五十多次。爭勝的意志令他在各方面都有優越的表現。但是,他並非只是一個出色的進攻球員,很多 人都能夠取分,雖然未必及佐敦般銳不可擋,但他們確是能夠取分,不過,佐敦還可以運用其他方法打敗你, 我便看過他憑著防守來控制比賽。如果他覺得有需要的話,他甚至可以抓下籃板球。其他球員在球場上做他 應做的事,但佐敦卻是做他想做的事,而且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更出色。

為什麼 ( 那麼奮力去表現優越 )?因為他要在自己選擇的不同水平比賽中競爭。究竟有多少個球員能夠這樣 做?沒有。他很可能是從古至今最「完美」的球員。你還有話可說嗎?他絕對是有史以來最「完美」的運動員。

我想無論何時,當一個年青球員和一個成功球員對壘時,他都總想與那個成功球員單對單比試一下,分過高下, 而佐敦每晚比賽都要面對這種考驗。但我想當你的成就一朝給肯定後,你便想一直停留在山之巔。這就是佐敦 的推動力,證明給所有人看他是實至名歸的皇者。能成為頂尖兒球手當然是件好事,真的不錯,而佐敦已處於 高峰好一段日子了。

我想競賽的精神比任何東西更能維繫我倆的友情。他時常支持我。當我在費城時,他告訴我不要感到挫敗,因 為我並非導致球隊落敗的原因。當我在費城比賽完後,他時常前來和我傾談和安慰我說,球隊的失望表現不是 個人的問題。和他談話,我感到很多幫助。

卡爾馬龍、伊榮和大衛羅賓遜都是我的好朋友,但比賽時我都想宰了他們。即使在一個小孩的成長過程中,他最 想擊敗的就是他的兄弟或最好的朋友。當我和佐敦比賽時,我會盡力去擊敗他,因為他也同樣會盡力去擊敗我。 就像殺戮戰場一樣,不是我死便是他亡。但比賽完結後,我們則雙雙共赴晚餐。

我們的性格很合得來。他和我有相同的運動愛好並討厭失敗,但現實中大眾卻對我們的印象就好像白天和黑夜,我 是那種我行我素,喜歡做便做的人,而他則是位親切友善的大使,大眾心目中的英雄。他很喜歡尋求樂趣,我也是, 而且我視他為兄弟呢!

查理斯巴克利 ( Charles Barkley ) 是高爾夫球的愛好者,也是位出色的籃球員。他是米高佐敦十多年的好朋友。1993 年的 NBA 總決賽,這兩位好友上演了一系列激烈的比賽,而最終公牛隊以 4 比 2 的場數擊敗了巴克利的太陽隊。
查理斯巴克利於這系列比賽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現,平均每場取得 27.3 分、13 個籃板球和 5 個助攻。但佐敦亦不 甘示弱,平均每場取得 41 分,創下了 NBA 總決賽最高平均得分紀錄,也令公牛隊勇奪三連冠。
1996-97 年度賽季前席,巴克利被交易到侯斯頓火箭,和德士拿 ( Clyde Drexler ) 及奧拉祖雲 ( Hakeem Olajuwon ) 成為隊友,組成聯賽中難得一見的鐵三角陣容。但可惜仍未能助他一嚐 NBA 總冠軍的滋味。
就如巴克利第一次見佐敦已有很好的印象一樣,佐敦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接觸巴克利的情景。「我第一次遇見他時, 他自信能像我防守他般防守我。」佐敦說:「我們便從那時開始互相競逐至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