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

重新振作

這似乎又是一個小時了了,大必未佳的典型範例, NCAA 的輝煌不見得是在聯盟生存的保單,正好拿來為大學與 NBA 之間的殘酷考驗做個註解。然而, 如果不是穆連自身高度的競爭性,自我肯定及嚴格的自律及時醒覺的話,故事應該就會在這裡劃上句號,而我們也將無緣見證後來他偉大的投射藝術。

相較起晚穆連一年畢業,同樣拿下伍登獎的校友 W.巴利﹝Walter Berry﹞而言,穆連展現出來的意志力的確是值得肯定的。聖約翰大學由於位為紐約這個媒體大城, 在球隊強大的團隊戰力下,球員往往有被高估的傾向,被媒體捧大了,也就會出現自我認知上的錯置。這對難兄難弟在進入 NBA 後都遇到瓶頸, 巴利在自身無法調適壓力與失去榮耀的失落下,選擇赴歐發展,而當年沉醉瓶中物的穆連,卻是克服了這個家族性的毛病,從生涯谷底強力反彈起來而重返榮耀。

穆連從戒酒中心出發,在戒除酗酒惡習之後開始重新鍛鍊荒廢的體能,即使以白人來說,穆連跑動及跳躍缺陷外,穆連顯然已經摸索到了在場上爭雄的武器, 他精確無比的出手動作已趨近無意識的反射動作,非常機械式而有效率,雖然不像小鳥「布特」﹝Larry Bird﹞那般的協調流暢;不過出手機制一樣淬鍊的完美無缺, 他出手完成動作的時間較短,沒有任何肌力用力過度的傾向,配合他無懈可擊的時機掌握運用,以他完美的手腕運用,乾淨俐落的把球射住籃框。 穆連的出手進球幾乎都是應聲破網的空心球,不但自己投得輕鬆寫意,觀眾也看得心曠神怡。

看似從容不迫的出手動作,其實是無數反覆苦練下才成型,穆連洞悉對手的防守,才能在速度跟不上對手的情形下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出手機會, 他以乎總是有本事在空檔下優雅地找到出手機會。前公牛總教練哥連斯﹝Doug Collins﹞這樣為穆連做了註解,他說,雖然大家喜歡嘲笑穆連緩慢的腳程, 但事實上就是沒有人能成功箝制這位既不高, 也不快的傢伙;更進一步,哥連斯還認為如果要讓他來選做最後一擊的人選,穆連會是他的唯一人選。

大家要知道,帶過佐敦的哥連斯的眼界是很高的。

圖片取材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