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– 成長

他的父親有何反應呢?

柏賓感觸地說:「那次中風更奪去他的聲線,但我的媽媽告訴我他淚流滿面。」

雖然柏賓充當了一年美式足球隊經理後重新加入他的高中籃球隊,但是當他畢業時沒有一間大學肯發助學金給他去打籃球。柏賓的高中球隊教練 Donald Wayne 說:「他只得6呎1吋高,體重145磅,沒有甚麼特別的技倆或者過人之處,其他人甚至常問我『為甚麼你會起用他?』」

似乎柏賓進入大學的機會很渺茫,直至 Wayne 與 Central Arkansas 大學籃球隊的教練 Don Dyer 談判達成一個協議:柏賓入大學當籃球隊經理 (任務是處理球隊日常的一切事務,包括:執波,清潔球場和準備球員的膳食等),並合乎資格獲得助學金以幫補他的開支。柏賓表示他在一些球員私底下之間的挑選賽中常被「遺棄」,後來因為有兩名隊員離開,他才能成為正選。

完成第一年大學後,柏賓已成為隊中最傑出寬球員。踏入第二年時,他的身高暴升至6呎5吋,體重也增加了,而每場平均得分有20分之多。然而,縱使他進步神速,但仍得不到太多的賞識。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,隨著柏賓在大學最後一年的出色表現:平均每場獲得23.6分和10球籃板球,他開始吸引了不少 NBA 球探的注意。

當時 NBA 的球探總監 Marty Blake 開始留意柏賓的潛質,而公牛隊的常務經理 Jerry Krause (專門發掘被人們忽略的新星如前幾年的 Charles Oakley ) 對柏賓更獨具慧眼。公牛隊預測他將會是新人遴選第二輪中首數名被挑選的球員之一,所以 Jerry Krause 便很有把握公牛能捷足先登,在首輪挑選中把柏賓取到。但 Krause 大大猜不到,他這種想法為他帶來驚天惡夢。1987年春天,柏賓在各個遴選預選營中光芒四射,令人刮目相看。

一瞬間,整個 NBA 球壇的人仕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柏賓身上,各人都有興趣認識這位臂長掌大的年青小伙子,他頓時成為1987 NBA 新人遴選中炙手可熱的新秀。可是 Krause 決不會讓別人搶去他囊中之寶,為了穩操勝算,他在遴選前的一夜跟西雅圖妥協了一項內幕的交易:如果 Reggie Williams 和 Armon Gillam 已被挑選,西雅圖便以他們的第五挑選權挑選柏賓,然後以他交換芝加哥以第八選選取的中鋒 Olden Polynice ,附帶的交換條件是得到芝加哥的第二輪選權與及1988或1989第一輪的選權。

柏賓由加入芝加哥開始便渴望成為公牛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,將之推向一個比佐敦時代更高的境界。在最初幾日公牛隊的練習中,他已給人一個很深的印象:他一次又一次地堅持要防守佐敦 (柏賓說笑:「他用以對付其他人的技倆都不能用諸我身上。」)。他當新秀那年做了背部手術,並從失意之中挽回聲勢。踏入第二個球季,他已成為正選亦同時漸漸地顯示出自己多才多藝的一面,常做出三雙的數字,從而鞏固了他超級明星的地位。1988-1989年度,他平均每場射入14.4分,抓下6.1個籃板球和做出3.5次助攻。

第一份合約完結後,柏賓儲到足夠的金錢買了一間新屋讓父母過一些舒適的生活。「樹欲靜而風不息,子欲養而親不在」,柏賓的父親入住新屋幾個月後便與世長辭,當時正是1990年季後賽公牛隊對抗費城76人隊。